2003年1月21日 星期二

2003-01-21 從何而來(中) 之 江西修水客家人的淵源




江西修水客家人的淵源


江西省修水縣地處江西省西部修河上游,居幕阜山脈和九嶺山脈之間,為江西、湖北、湖南省交界處。唐代為武寧縣,德宗貞元年間析武寧縣西八鄉(高鄉、崇鄉、奉鄉、武鄉、仁鄉、西鄉、安鄉、泰鄉)置分甯縣,唐、宋兩朝均為上望等級的泱泱大縣。元代升為寧州;清嘉慶六年(1801年)改名義寧州。 宣統二年,義寧州析出縣南上崇鄉、上武鄉另設銅鼓縣。民國元年(1912年)改義寧州為義寧縣。民國3年改義甯縣為修水縣。
    江西修水縣境四周群山環抱,是個"八山半水一份田,半分道路和莊園"的山區縣。全縣人口70多萬,客家人將近10萬,他們絕大多數居住在東南部的山區,都是來自閩西、粵東、贛南三角地帶,到這裡已有三百多年。在這幾百年時間裡,當地人都叫他們懷遠人,直至現在還有一部分人只知道他們是懷遠人,不知道懷遠人就是客家人。要知道懷遠人的由來,必須從頭說起:
    據《義寧州志》載:清康熙十三年(1674),抗清義軍楊白巾、張猶龍等4州城,十六年冬被朝廷鎮壓,史稱“甲寅兵燹”。義寧州(包括今修水、銅鼓兩縣)由明末至此,連遭兵資和水旱災害,民不聊生,死喪和背井離鄉者甚眾,縣東南部安、崇、奉、武四鄉人口銳減,田地大片荒蕪,寧州東南部 3 00余裡田糧丁賦收不上來,幾年間共計報荒田地山礦 5263 71(l頃一100)。康熙十七年(1687年),為了恢復生產,當時的知州班衣錦奉檄召民勸墾荒田山地,告示百姓,甯州田肥地美,水旱無憂,地廣人稀,入遷者可以任意插地為界。向廣東、福建、贛南等處招民墾荒,上述各地客家人,熱烈響應,有的攜妻帶子聞風而動,後以親鄰相邀,遷來人數逐年增多,至康熙末年大批遷入。
據《全善局志》載,康熙55(1716),閩廣兩省遷來寧州人眾數萬,初在山上搭棚居住,開山墾地,生活極為清苦,間有荒土荒田,不論高低,不問有無業主,見荒就墾,時稱棚民,外來無業之民,得田耕種,其力培勤,大批荒蕪田上幾經耕作,土質漸肥,產量倍增,不數年家給人足,有的修造房屋、墳墓,聯姻結親,購置田產,至康熙末年購置賦糧二千余石。有的沿河居住,製造船隻,所造古船頭艄莫辨,操挽隨人,遍及修河,對促進當時水運起了一定的作用。
    據《客家人在修水》一書載:當時遷入修水的客屬開基祖共有曾、王、黃、何、羅、劉、張、李、連、陳、許、廖、林、吳、巫、湯、殷、謝、邱、范、楊、鐘、古、藍、潘、雷、賴、韓、魏、黎等101,933(不完全統計),來自廣東程鄉、興甯、長樂、平遠、鎮平、龍川、連平、大埔、博羅、南雄等縣462人;來自福建寧化、長汀、武平、永定、龍岩等縣298人;來自贛南長寧、安遠、定南、龍南、信豐、上猶、興國、會昌、吉水等縣161人。他們遷居修水後,有的居住二。三十年,購置了房屋產業,有了墳墓,按照清朝例規,居住二十年以上,就可以申請入籍。有的居住時間早已超過,屢經申請均未解決入籍問題。種田完糧要頂替別人的戶名,雖然不要出丁稅,不要當差服役,但讀書子弟不能參加科舉考試,當作"異民"看待,地位低微,子子孫孫永無出頭之日,這對客家人來說,是難以忍受的。
    雍正元年(1723)8月,有客家黃、劉、謝、張。余五姓代表聯名具文申請入籍。義甯州知州劉世豪,按照定例,批准他們入籍。一面要求各姓客戶分別造好人丁、田糧清冊,作好準備;一面向南昌府申報,等候批示。這個消息傳開之後,當即受到少數本地士紳、生童反對,到州衙干涉、阻止。因當時縣境有人聚眾叛亂,不得安寧,入籍問題擱置下來,拖延很久。
    雍正二元問724)正月,清廷戶部尚書張廷玉,奏請在江西、浙江西省安輯棚民,經皇帝批准,檔於二月由首府轉到州裡,並要火速辦理,本地少數士紳、生童得悉後,向省府各衙門告狀。阻止客家人入籍。知州劉世豪因有了聖旨撐腰,態度更加堅定,給予嚴詞駁斥,不序理睬,上告到省府衙門的狀子亦未得到批准。於是他們一面寫匿名信到處張貼,說劉世豪是福建上杭人(實際是江蘇上元縣人)庇護客家人,是"養虎貽患""分裂版圖",並聲言"錢糧不許上繳,書役不准進衙,否則打死不誤"相威脅;一面向全州八鄉發出通關告示,要求全體考生一概不參加當年的考試,各鄉里送的士紳及有名望的人,一定要在四月初四至州城雲岩寺開會,商討對策,要脅州主,阻撓客家人入籍。到了四月初四,果然有200余人齊集州城胡家飼堂開會,會後全部到學館去退頂,鬧事。同時又假造姓名,張貼外出流浪的帕子,帖中列舉州主庇護異民混竄版籍,無法生活,只得出走他方,以求生存。以此蠱惑民心,脅迫州主劉世豪。
    由於有上述人員阻撓,當年的州考,曾經五次更改考試日期,結果均未考成。安輯棚民的進程也受到很大干擾,拖延很久。為此,劉世豪受到上級嚴厲申斥。五月八日劉世豪具文詳細報告原因,南昌知府接到報告後,親自到州曉諭生童,參加考試,捉拿阻考生員,這時已經是六月中旬。
    罷考問題雖然得到解決,但客家入籍問題仍懸而未決。少數本地土紳、生童繼續上告,一直延至雍正三年(1725)5月,藩台批示:"客戶土著均屬朝廷赤子,況流寓二十年置有田產墳墓者,准予入籍考試,煌煌定例,誰敢抗違……"劉世豪接到批示後,又一次召集全州士紳開會,由於有上級批示,這次會議一致同意客家人另立都圖,取名"懷遠",具文上報。
    雍正三年7月間日,知州劉世豪遵照院、司、府另立懷遠都圖甲的批示,正式發文派差催取各客戶丁糧圖冊。按冊-一查清是否屬實,按買賣契約,進行田糧過戶登記,並寫下保結到州備案,由州再造冊申報首府。87日總督院正式批准寧州設立"懷遠"都,共分四都,每都兩圖,每圖十甲,總共四都人圖八十甲(甲也稱遞或裡),分插在高、崇、奉、武、安、泰六鄉之中,一、二都均在銅鼓縣境內,三、四都在今修水縣境內。三都一圖在山口、漫江、程坊一帶,三都二圖在河市、上奉一帶,四都一圖在黃沙港、湯橋等地,四都二圖在黃沙橋、廟嶺、桃裡等地。每甲人數不等,有的只有一個姓氏,有的十幾個姓氏。此後居住在修水縣境內的客家人就一直被稱為"懷遠"人,直至現在都是如此。
他們在修水居住了300餘年,代代繁衍。過去本地人和懷遠人不通婚的現象不存在了,懷遠人"出身微賤""地位低下"的看法也改變了,現在很多家庭既有懷遠人也有本地人,他們和睦相處,互相尊重。在語言方面,除在農村懷遠人聚居的村莊仍講懷遠話外,其它懷遠人和本地人雜居的村莊和集鎮,兩種語言通用,有的懷遠人特別是年青人和本地人交往時講本地話,和懷遠人交往時講懷遠話,現在懷遠人和本地人不分你我,共同建設自己美好的家園。


附記 : 

漫江何氏族譜記載 , 世系 : (待考)-喬林-達三-文輝-風志-秀清-萬達-運東-炳生(30世)

何炳生 , 清光緒戊子(14)年(西元1888年),10月20日亥時生
曾氏 , 清光緒己丑(15)年(西元1889年),5月26日己時生
其下 : 芹福 / 文清 / 永興 / 文達 / 慶隆 / 煥新 / 女-士英

    31世 : 32世
芹福 : 泮清 / 木生 / 桂香 / 梅香 / 冬香 / 春香
文清 : 自強 / 東生 / 菊香 / 菊梅 / 菊蘭 / 菊鳳
永興 : 明星 / 金星 / 幼星/ 庚秀
文達 : 無
慶隆 : 無
煥新 : 志一 / 志惟


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